榫卯是惊艳千年的中国美,却被一个日本人用到了极致。
作者:卓昊装饰 浏览量:次 发布时间:2017年08月17日
榫卯是惊艳千年的中国美,却被一个日本人用到了极致
榫一卯之间,
一转一折之际,
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。
榫卯(sǔn mǎo),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
中国古代,榫卯结构即用在建筑领域也用在家具领域。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、梁、枋、垫板、衍檀、斗拱、椽子、望板等基本构件。这些构件相互独立,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。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“榫卯”做法,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。
被称为“巧夺天工”的中国古典智慧,是中国传统木艺的灵魂,诞生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,是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。在中国古代,曾出现过很多采用榫卯结构建造而历经千年不倒的建筑传奇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,榫卯结构也蕴含了古人的哲学智慧。
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,这种构件连接方式,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、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,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,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,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,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。
而正是利用了榫卯这种特殊的结构,
在瑞士苏黎世有这样一座房子,
从外观看它就是一座普通的现代建筑,
通透的玻璃幕墙一挂到底。
但当人们走入其中,
无不被其精妙的结构、工艺征服。
梁、柱、檩等房屋的主体结构,
全部用木材架构,
这在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西方人眼中,
简直就是一座建筑奇迹!
再看细节,
用的竟是几千年来
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!
作为中国古建筑精髓的榫卯结构,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发明并开始应用,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,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,不需要一颗钉子,就能造出异常坚固,传承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房子。
而这种工艺在传到日本后,
被日本工匠一代代传承改进,
称为“河合继手”。
瑞士这座Tamedia:媒体大厦, 就是由熟稔“河合继手”的 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完成。 在敲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, 他用近2000m³的循环再生的云杉木, 打造出每一个部件和榫卯结构。 由于各个木质部件紧密结合在一起,万一出现地震、火灾等情况,就有可能因为一个部件的损毁,导致大面积坍塌,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独特的梁、柱设计让受力更加均匀合理,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的稳固。 实心木材的防火性可以满足当地消防要求。 为了抵抗冬季的严寒, 建筑采用了双层玻璃表皮。 玻璃空腔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, 从而降低大楼的运营成本。 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, 工人只需将组合好的部件, 按图纸组装在一起, 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及对环境的污染。 他还创立了非盈利组织VAN团队, 为世界各地灾后提供临时避难所。 易于搭建的轻盈“纸建筑”提供庇护, 也成了他的个人标志。 这样像魔法似的仅用木头 就搭建起如此一座宏伟的建筑, 让众多不懂榫卯结构的外国人不可思议, 世界再一次见证了“河合继手”的神奇。 但很多国人看后却深感悲哀, 7000多年的榫卯 如今却只能靠日本人“发扬光大”。 外国人提起榫卯, 想到的也是日本的古建筑。 甚至有人批评中国人将传统工艺抛在了脑后,盲目追寻西方先进建筑的脚步,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一座座毫无特色的建筑,把人挤压在了无生气的空间里,完全失去了建筑工艺之美与人文关怀。 这也正与建筑师坂茂 提倡的建筑责任与人文精神相契合, 而他的责任从来不是说说的。 每次世界各地发生大的自然灾害, 他总是第一时间跑到灾区, 不眠不休地为灾民建造房屋。
来源:东方手艺人公众号;如涉及版权请告知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之目的。
上一篇:关于工装装修的注意事项
下一篇:绿植长在墙上,个性又省地方!